首  页欢聚一堂朝花夕拾回乡掠影霜枫傲雪闲情逸致秋日悠然
欣赏京剧猴戏【闹天宫】
2016-01-23

作者:刘光文
  
   京剧【闹天宫】这个戏,从开演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了。在中国民间它被誉为吉祥戏 。每逢年节,特别是过大年的前后半个月,是梨园行必上的剧目。大年“贺岁戏”和现在每年翘首以盼的电影“贺岁片”一样 ,是老百姓期盼的“年景”。其场面的火爆远远超过现的“电影贺岁片”。
   在上个世纪二,三十年代,每逢岁末,京剧界总会推出观众平时难得一见的佳剧,名角荟萃,为当时万众翘盼的演艺盛事,故称"贺岁戏"。 "贺岁戏"多是京剧界为接济贫苦同业、赈济灾民、为慈善事业募捐筹款而操办的.临近岁末,各个班社的主要演员便自发聚集起来,联合举行声势浩大的义务演出.凡参加演出的演员,不论名气大小,角色轻重,一概不拿酬劳.北京、天津几乎年年如此.如1936年11月11、12日两天,天津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在中国大戏院公演两场大戏 。出场的演员不乏当时的 京剧名流杨小楼、梅兰芳、马连良、筱翠花、叶盛兰、马富禄等等。由此可见,在当时社会中对于过大年的重视和剧场火爆的程度,也反映了梨园界演员们扶贫赈灾的善举。
   京剧【闹天宫】作为吉祥戏,和【龙凤呈祥】一样深受大众的喜爱,成为“贺岁必演剧种,这和戏中宏大的喜剧场面,以及其中“蟠桃盛宴”吉祥如意的寓意有关。乃至这出戏在百年前就已经成为当时的“慈禧”太后老佛爷,最爱看的戏码之一。
   京剧“悟空”戏,也就是猴戏,分为 两派,“北方派和南方派。北派猴戏以杨小楼,李万春、李少春为代表。南派猴戏以郑发祥为代表。杨小楼擅演猴戏,“安天会”也就是“闹天宫”为慈禧太后所乐道。他父亲杨月楼演猴戏出名,绰号“杨猴子”。儿子杨小楼也擅演猴,绰号“小杨猴子”,不过之后就不叫绰号了只称杨小楼。
   杨小楼是与早年著名演员梅兰芳、余叔岩并驾齐驱的京剧三大贤,他的猴戏据说是绝好的。但由于年代太早,没有留下“安天会”的录音,更没有影像资料了。幸运的是我有幸在李少春处于全盛期的六十年代,亲临剧场观看了他的三场“猴戏”,两场【闹天宫】,
  一场【智激美猴王】。不过那时年纪尚小,看的是“猴戏”热闹,好在哪里就没有印象了。倒是李万春晚年【闹天宫】的录像资料,让我大饱了眼福。在电脑前虽然没有剧场内的过年气氛,却提供了不少清晰细腻的近景镜头。在欣赏演员的高超动作的同时,达到了一种超越剧场效果的满足。
   李万春的生平经历,我是在百度上搜索到的。纵观他的人生经历,即曲折有幸运。他四岁学艺、七岁登台,十二岁已然是文唱、武打嗓音洪亮、技艺精熟、且口齿清晰,善于表演,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。从此他大红大紫,轰动梨园。他边演出边广收博取,不但每天有马连良、尚小云等名家作看戏后的总结指导,而且他文戏问艺余叔岩,武戏投师杨小楼,两位大师认真传艺,宠爱极致,均收认他为螟蛉义子。1926年李万春得到梅兰芳的提携,搭班梅剧团随同梅先生到沪演出《林冲夜奔》、《战冀州》等,更是受益匪浅。建国前后,年方四十的他已经是舞台技艺娴熟,桃李满堂的京剧艺术家了。
   李万春是另一个京剧名家文武老生李少春的姐夫,比少春大八岁。两人都是文武戏兼备,文宗余叔岩,武承杨小楼。但戏路又各有特点。从戏的编排上,李少春走杨小楼武戏文唱的戏路,编创上在唱念上多下功夫。李万春则注重在武戏情节安排上下功夫。
   李万春的【闹天宫】剧场实况录像,是在他在1957年错化右派平反后的1978年,回到北京演出时录制的。那年他已经六十八岁虽然已过古稀,盛年远去,对于复演这样吃重的武戏本应要打不少折扣。然而老人给观众呈现的是面貌一新的戏剧场面,令人为之一震。
   俗话说“艺高人胆大”。原本六十八岁的老人,在动作反应、灵敏度、精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。然而,在全场剧中并没 丝毫的懈怠之处。整场就像“一棵菜”一样完整而和谐。剧中的几段主唱“昆腔”,音韵依然浑厚有力。行腔中声调高低错落有致,婉转自如。在武戏中年轻演员都能遇到的,舞蹈中因气虚而演唱时的声嘶,却在老人的演唱中没有出现。说明他唱腔的音韵早已成熟在胸,且能从容应对自身弱点。这种舞台效果,和他自幼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、如冬立夏、几十年如一日的练功、练唱,是密不可分的。
   在李万春主演的【闹天宫】中,最令人赞叹叫绝的是“偷桃、盗丹”两场戏。与所有【闹天宫】演出录像,相比鉴,“李万春版” 依我看是最棒的,可谓是“独一无二”了。这两场戏虽无武场对打,却是全剧的重头戏。其一:李万春的“吃桃”是真吃!它像是人吃桃,其实是猴吃桃。又要表现出人吃桃后的喜悦,又不能是人吃桃的习惯和频率。其二:这些表情细腻的动作,又必须严密的配合乐队的行板与节奏,而且天衣无缝,这是多么不容易啊!且看偷桃一场:
   喝御酒,
   (胡诌两首) 头口辣来二口香,三口如进迷魂汤。
   满满一壶都喝尽,旁若有人须提防。
  
   吃蟠桃
   蟠桃一桌真耀眼,擦净桃毛尝口鲜。
   吃了一盘又一盘,撑得老孙肚胀满,
   余下背回花果山,猴子猴孙解解馋。
  
   这些复杂细腻的情节,穿插在有限的演出时间之内。既不能沉长无序,又要活灵活现,李万春做到了。而且在几十年前就做到了。
   在网上我找到了一段采访李万春的视频录像。现在看来是十分珍贵的了,因为在采访后的一个多月,老先生突然因病离世了。在这段采访中我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“艺术的成功在于永不懈怠的勤奋刻苦,学习与创新之后”。
   在李万春的艺术人生中,除去文场,武场永无止境的练功不算,光是练【闹天宫】的吃桃就整整练了一年零三个月。最初,“吃桃”也用真桃。由于桃软的快,啃的时候留下很多浆汁,污染了戏衣很不好洗,于是就改成吃苹果了,果盘下层仍摆桃或道具桃。开始师傅做了示范,让他练一次吃桃的戏。结果怎么也和师傅的不一样。于是他苦练加巧练,家里买了猴,天天看它吃桃的样子,自己再细心的琢磨。然后加入到剧中孙悟空的动作中去。终于他摸索出一个演出猴戏的练功原则,这就是要“猴学人”。说白了就是要把人的心理状态加入到猴的动作中去,使戏剧中的猴成为神猴。这样看来,这就是李万春能够成为京剧界出类拔萃的“舞台美猴王”,并且后辈演员无人能够超越的原因所在。如此的精于苦练与琢磨着实令人钦佩。
   其实,现在的艺术教学理论,比八十年前先进多了。师徒学艺去掉了大部分的师道尊严,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。学生几乎没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,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造成当前的京剧精英人才乏力。或许永远不会超越那些经受过“打戏”教育的前辈们。老师们都把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越自己作为理想目标。如果这个目标永远不能实现,京剧国粹也就终结了,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。
  
首  页  |  欢聚一堂  |  朝花夕拾  |  回乡掠影  |  霜枫傲雪  |  闲情逸致  |  秋日悠然
服务热线:QQ-1263405402 QQ-1735254379 QQ-34254906 E-mail:gc2l@foxmail.com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  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