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悠然
春天在呼唤14-04-17帝王庙重游忆往事14-04-10
闻逸平孟祥青台湾小照14-03-19
三八妇女节 14-03-09
游乌镇14-03-05
年夜饭14-01-31
向各位荒友拜年啦14-01-31
富贵白头14-01-27
吃龙虾14-01-20
故宫留影14-01-20
喜迎春14-01-18
2014新年祝福14-01-01
恬谧的爱13-12-24
难忘的壶口瀑布13-12-17
双寿图13-12-13
河鲫鲜蔬正时新13-12-01
边陲水乡八五八13-11-27
观鱼13-11-24
其乐融融13-11-24
到小拜家做客13-11-12
(共 36 页)
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
帝王庙重游忆往事
2014-04-10
作者:刘光文
“历代帝王庙”,这座建于明朝嘉靖九年、距今近六百年历史的皇家庙宇,坐落在北京西城白塔寺路口东的街面上。
这一带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。从白塔寺路口向北约一站地,就是我曾经的中学母校“北京第四十一中”。我们的学校解放前叫做“平民中学”,是个教会学校。从建校开始,一直到现在,就和“帝王庙搭上了街坊。这是因为学校的一溜南墙,就和帝王庙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。地域上的不解之缘,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东、西方建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
民国以后1931年7月,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迁至历代帝王庙。它的前身是香山慈幼院幼儿师范科,师范科主任为幼儿师范教育家张雪门先生。1941年6月,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学停办,改设市立第三女子中学,“女三中”的校名一直沿用至解放后、文革后。八十年代由于取消了男女分校,“女三中”更名为159中学,直到2003年迁校。
其实,说道与帝王庙的情缘,倒不如说是与“女三中”这个学校的情缘更加贴切。
1964年小学毕业以后,我们考进了北京41中。那尖顶、木结构的教室楼、有着浓厚教会风格的办公楼,充分显示着学校历史的悠久。
不知道学校的创办,是否与教会有关联—法定招生都是男生。与之相反;隔墙的街坊,“帝王庙”的女三中必然招的是女生了。调皮的同学开了个玩笑:一个和尚教、一个姑子庙。
不过这两个“庙”,也有合作的机会。在我们进校的1964年,是建国15周年。这一年的十月一日,两校的男女学生,成功的排练了国庆“文艺大军新疆舞”方阵。在天安门的检阅行进中,男生身穿新疆服装、头戴方圆装饰小帽 、手持手鼓,穿插在服装艳丽、翩翩起舞的“新疆姑娘”中间。在国庆纪录片中这一段行进,也是全片的一个亮点。遗憾的是这个光荣任务,是高中哥哥们的事儿,没有我们参加。不过,国庆游行也有我们的场景:参加了少先队“和平鸽大队”的方阵。在我们的后面,就是“女十中”和其他学校女生组成的少先队“彩虹大队”方阵。
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到了初中毕业年龄。66届的初中生,为中考紧张的忙碌着。然而五六月开始的文革动乱,打破了升学的梦想与生活的宁静 。“停课闹革命”使所有的学生失掉了学业。
六八年初,“复课闹革命”在动乱中艰难的试行着。69届的初中生招进学校,上了一年以政治教育为主的“中学课”。这时的“女三中”开始招收就近入学的男女生。由于老师和管理人员不足,“义务辅导员”成了新生事物。41中的一些即将毕业的同学,分别进入到新生班里,帮助辅导学生。我们和这些“小孩儿”,一起学习、一起运动,一起开会,一起向毛主席请示、汇报、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到香山徒步拉练...。虽然不是上学,又不像工作,但终究有事可做了。这对于无学可上的学子们,多少是点心理的慰藉。
短短的几个月辅导员工作,和这个班的同学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。在老三届知青分配之前,我们在天安门合影留念。经过几十年,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了联系。听说其中有几个人,已经因病早逝了。如今,再次凝视照片的时候,与这些当年的“小孩儿”相处的情景,依然清晰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中。
现在的“女三中”校址,已经恢复了古老的旧貌,没有了学校的任何痕迹。可每当我参观这个博物馆时,还是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。在观赏古建的同时,总想刻意寻找当年的印记。站在这个皇家庙宇中,唯一能够唤起我年轻记忆的,就是北面墙外,消掉尖顶的“41中东教楼”。那里的第四层教室,曾经是我初中学习的地方。隔墙相望,依然能唤起我学生时代的种种回忆。
首 页 | 欢聚一堂 | 朝花夕拾 | 回乡掠影 | 霜枫傲雪 | 闲情逸致 | 秋日悠然
服务热线:QQ-1263405402 QQ-1735254379 QQ-34254906 E-mail:gc2l@foxmail.com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 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
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4团工程二连暨木材厂全体知青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383号 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5064664号-6